XX市消防安全领域专项整治行动工作情况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关于消防安全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的决策部署,特别是针对电动自行车、人员密集场所动火作业、建筑保温材料及养老机构等四类突出风险的专项整治要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迅速成立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统筹推进各项工作。自行动开展以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协同联动、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广大市民的大力支持下,我市消防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稳步推进,并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本次专项整治行动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统一,聚焦关键环节和突出短板,通过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全力防范化解重大消防安全风险,全市消防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聚焦全链条闭环管理,系统根治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顽疾

我市深刻吸取近年来全国各地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教训,将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作为专项行动的重中之重,围绕“生产、销售、使用、停放、充电、报废回收”六个环节,制定了包含22项重点任务的整治方案,力求实现全过程、全要素的闭环管理。

在源头管控方面,联合市场监管、公安、工信等部门,对全市4家整车生产企业和1266家销售单位开展了多轮次执法检查,严厉打击非法改装、销售假冒伪劣电池等违法行为。专项整治期间,共立案查办电动自行车相关违法案件10,约谈提醒相关单位91,依法没收不合格产品6,并公开曝光了1起典型案例,形成了有力震慑。

在末端治理方面,针对“充电难、停放乱”的核心问题,我市大力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全市电动自行车保有量约为379.3万辆,为满足巨大的充电需求,我市将充电设施配建纳入民生实事工程,强力推动居民小区充电设施建设。目前,全市已有716个住宅小区按照车辆与充电端口不低于3:1的配建比例,基本完成了充电设施的增建和改建工作。据统计,全市累计建成的集中充电设施接口已超过95万个保有量与充电接口的比例得到显著优化,有效缓解了充电焦虑。通过物理隔离、智能化充电等技术手段,电动自行车“飞线充电”、“进楼入户”等高风险行为得到明显改善。

为化解存量风险,我市创新推出了“健康评估+以旧换新+严格执法”三重治理模式。依托社会化服务机构设立了8个电池健康免费评估网点,为市民提供专业的电池安全检测服务。同时,积极引导15家品牌企业参与“以旧换新”活动,通过提供优惠补贴,鼓励市民淘汰老旧及非标车辆。此举不仅提升了车辆的本质安全,也促进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得益于一系列综合措施,今年以来,全市未发生因电动自行车引发的火灾事故,与去年同期相比,相关火灾风险实现了根本性遏制。

()紧盯关键作业环节,坚决筑牢人员密集场所动火安全防线

针对人员密集场所动火作业风险高、监管难度大的特点,我市坚持“预防为主、过程严管”的原则,着力健全动火作业全流程安全管理机制。 

一是完善制度规范。推动修订并印发了《关于在人员密集场所加强动火作业安全管理的通告》,明确了作业审批、现场监护、应急准备等各方安全责任。同时,针对以往监管盲区,创新推动落实限额以下小型工程动火作业的备案管理制度,将所有动火作业纳入监管视野,确保“凡动火、必报备、必审批、必监护”。

二是强化源头追溯。组织对全市范围内的焊接与热切割作业人员培训和考试网点进行全面摸排,严把特种作业人员的准入关。在此基础上,大力推动焊机等动火作业设备“加芯赋码”工作,为每一台设备赋予唯一的身份识别码,实现了从设备、人员到作业现场的全程可追溯,为精准执法和事故倒查提供了技术支撑。

三是深化宣传教育。为提升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的安全意识,我市创新制作了“莫让焊花成火患、严守规程筑平安”系列警示教育片。通过模拟违规动火作业引发火灾的对照实验,直观展示了违规操作的巨大风险,取得了良好的警示效果。该系列视频通过各类媒体平台广泛传播,触达人群超过百万人次。

四是发动社会监督。建立健全了动火作业违法行为投诉举报奖励机制,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和渠道,鼓励群众参与监督。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动火作业的事前审批率和现场监护到位率显著提升,社会共治的格局初步形成,管理质效得到明显增强。

()强化源头与存量并重,合力破解建筑保温材料安全难题

我市清醒认识到既有建筑外墙保温材料存量风险大、整改难度高的现实,按照“谁所有、谁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存量和增量风险实施并联治理。

在存量隐患排查整治方面,组织住建、消防、城管等部门,对全市范围内的冷库和设有外墙外保温系统的高层民用建筑开展了地毯式专项排查,全面摸清底数。重点针对建筑主体不清、建筑老化严重、特别是使用年限超过15年且采用易燃可燃保温材料的突出隐患建筑,逐一登记造册,建立了详细的风险隐患数据库。在此基础上,推动属地政府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分类分级制定整改方案,实行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有序推动隐患整改工作。截至目前,已有502栋高层建筑完成了消防安全“一楼一牌”上墙公示工作,将建筑的基本信息、保温材料类型、消防安全责任人等内容公之于众,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在源头生产流通环节,市场监管部门加强了对保温材料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推动企业完成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确保产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同时,住建部门在新建项目审批和施工监管环节,严格执行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严禁不合格的保温材料进入建筑工地。

为形成社会监督合力,我市多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征集建筑消防安全隐患线索的奖励公告,鼓励知情人士举报违法生产、销售、使用不合格保温材料的行为。通过多措并举,我市在建筑保温材料领域的消防安全治理工作正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

()突出精准化帮扶服务,全力提升养老机构本质安全水平

养老机构入住人员多为老年人,行动不便,自防自救能力弱,是消防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我市坚持监管与服务并举,在严格落实监管责任的同时,注入更多人性化关怀。

在强化监管方面,民政、消防等部门已将全市所有养老机构全部纳入“双随机、一公开”联合监管范围,并于年内开展了两轮次的全覆盖消防安全隐患排查。通过排查,建立了“定期排查、动态监测、分级管控”的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对发现的隐患问题实行台账管理,明确整改时限和责任人,确保隐患闭环销号。同时,积极协调住建部门,为全市15家存在先天性消防安全不足的养老机构提供了专业的技术指导服务,帮助其制定科学合理的消防改造方案。

在优化服务方面,我市创新开展了“暖阳护老”送温暖专项行动。联合民政部门,组织发动社区(农村)网格员和消防志愿者,与全市939名失能、半失能及独居的特殊困难老人开展“一对一”或“多对一”的结对子牵手帮扶。帮扶人员定期上门,为老人检查家庭用火用电用气安全,排查清理阳台、楼道的可燃杂物,讲解消防安全知识,并送上包含独立式感烟报警器、灭火毯等应急器材的“消防平安礼包”。此项行动不仅弥补了传统监管的末梢触角空白,更传递了城市的温度,受到了社会各界和老年人群体的高度评价。

二、存在问题

尽管专项整治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对照消防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以及人民群众对安全的高度期盼,我市在消防安全领域仍面临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基础设施短板依然存在,供需矛盾尚未根本解决

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建设虽取得较大进展,但在部分老旧小区、城中村等区域,由于空间有限、电容不足、产权复杂等原因,充电桩、充电棚的建设落地依然困难重重。全市车辆与充电接口的总体配比与3:1的理想目标仍有一定差距,“充电难”问题在局部区域依然突出,导致“飞线充电”等危险行为屡禁不止。

()部分领域长效机制尚待巩固,风险根源有待彻底铲除

在动火作业监管方面,对于零星、分散、临时的装修施工和小型维修项目,其动火作业行为仍存在发现难、监管难的问题,作业人员安全意识不强、不履行报备手续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建筑保温材料方面,对存量高风险建筑的改造涉及资金巨大、周期漫长,全面完成整治任务任重道远;同时,如何防止不合格材料改头换面流入市场,仍需持续保持高压监管态势。

()社会公众安全意识仍有待深化,共治格局基础尚需夯实

尽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但部分市民的安全意识依然淡薄,违规停放电动车、在楼道内充电、私拉乱接电线等不安全行为仍未完全杜绝。特别是部分老年群体,受生活习惯影响,家庭火灾风险依然较高。全社会共同参与消防、关注消防的氛围虽已初步形成,但转化为全民自觉行动的深度和广度仍有待加强。

三、下步打算

当前,专项整治行动已进入攻坚收尾阶段,预计年底前可圆满完成各项既定目标。下一步,我市将坚持常态长效,标本兼治,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着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推动全市消防安全水平再上新台阶。

()坚持常态长效管理,巩固深化专项整治成果

一是推动工作机制从“专项行动”向“常态治理”转变。将本次行动中形成的联合执法、信息共享、源头追溯、社会监督等有效工作机制固化下来,纳入各相关部门的日常工作职责和考核体系,由消防救援、住建、市场监管、民政、公安等部门长期坚持。二是建立动态评估和反馈机制,定期对四大领域的风险状况进行分析研判,及时调整监管重点和策略,防止问题反弹回潮,确保整治成果能够长期惠及民生。

()聚焦短板弱项发力,持续推进疑难问题攻坚

一是继续破解电动自行车充电难题。积极探索在老旧小区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充电设施建设运营的模式,研究出台相关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政策。力争在明年内,通过多种方式,进一步提高全市充电设施的覆盖率和配建达标率。二是稳步推进既有高风险建筑消防安全改造。按照“先急后缓、分类施策”的原则,制定长期改造计划,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多渠道筹措改造资金,优先对人员密集场所和高层住宅的易燃可燃外保温材料进行改造或采取有效的防火隔离措施。三是加强对“小散远”动火作业的监管,充分发挥网格员、物业保安等基层力量的作用,加大巡查频次和执法力度。

()强化精准宣传教育,努力营造全民消防浓厚氛围

一是实施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精准化。针对不同人群特点,制作和投放更具针对性的宣传产品。继续深化“暖阳护老”行动,并逐步扩大帮扶覆盖面。利用大数据分析,对电动自行车火灾高风险人群进行精准画像,开展点对点安全提示。二是推动消防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与教育部门合作,在中小学课程中增加消防安全知识内容,定期组织消防演练,真正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三是持续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完善举报奖励制度,鼓励全民参与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共同构筑坚实的社会火灾防控体系。